客户端 搜索

绿色新路:首届绿色公路建养与固废循环利用技术交流会启幕

2025-08-07 11:50 来源:交通中国 作者:雅雅 -标准+

绿色新路:首届绿色公路建养与固废循环利用技术交流会启幕

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化交通运输产业体系”的战略指引下,如何破解公路建设中的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

 

数据显示,我国公路建设和养护每年消耗3000万吨以上石油沥青、2.5亿吨以上高品质石料,仅干线公路每年产生的沥青路面旧料就超过2亿吨,资源消耗与固废处理的双重挑战日益严峻。在此背景下,由茅以升科教基金会道路交通委员会、山东公路学会、青岛市公路学会联合主办的“2025首届绿色公路建养与固废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交流会”,将于8月28日至30日在青岛黄海饭店隆重召开。

 

茅以升科教基金会道路交通委员会与粤港澳大湾区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组委会携手共进,以“资源共融、技术共创”为核心,开启一场赋能交通行业升级的创新之约。这场以“绿色建养、循环发展”为主题的行业盛会,不仅是对交通运输部“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试点任务的深度响应,更将为我国公路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与实践路径。

政策引领与行业困境:绿色转型势在必行

“十四五”以来,交通运输部已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印发《公路水路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部署61个绿色低碳交通强国专项试点及20个零碳试点项目,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2025年6月,“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被明确列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标志着固废循环利用已从技术探索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举措。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承担的试点任务已通过验收,其研发的胶凝工业废渣处理技术、热闷钢渣混合料应用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新疆、山西、贵州等10多个省区累计利用固废近500万吨,为行业树立了技术标杆。

 

然而,行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依然突出。一方面,我国道路建设对优质石料和石油沥青的高度依赖,加剧了资源紧张局面——优质石料开采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运输成本也逐年攀升;另一方面,公路大中修产生的海量旧料若得不到有效利用,既占用土地资源,又可能造成重金属污染。宁夏交投集团在乌玛高速建设中发现,传统施工模式下,57公里路段仅路基填筑就需消耗天然砂石300余万吨,而采用固废替代技术后,不仅消化了300万吨工业固废,还降低了20%的建设成本。这种“变废为宝”的实践证明,绿色技术创新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由之路。而且现有的循环经济模式也展现了固废利用的产业链价值。国内成功案例印证了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提出的“交通发展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发展理念,也凸显了本次交流会的时代必要性。

 

成果巡礼:技术孕育-产业转化-人才培育三维突破

 

近年来,茅以升科教基金会道路交通委员会以“推动交通科技革新、培育行业创新力量”为核心,在技术孵化、产业融合、人才培育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生态体系。

 

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委员会通过赛事赋能构建了“竞赛-评审-推广”的全链条机制。 

【图为首届全国交通工程建设工业化创新与应用大赛入选项目表】

 

2024年举办的首届全国交通工程建设工业化创新与应用大赛,吸引21个省市134家企业参与,225项参赛项目中诞生的66项获奖成果,涵盖超高钢板混凝土组合桥塔智能建造、隧道衬砌模板自动打磨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其中青岛全沥青耐久路面示范项目通过结构创新使路面寿命延长一倍,入选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试点。

【图为第二届高速公路改扩建技术研讨会暨梨东高速智能绿色建造现场与中交路建杯首届茅以升道路交通技术革新与发明创造大赛现场】

 

2025年推出的“中交路建杯”技术革新与发明创造大赛更创纪录收到558个项目申报,重庆高速巨能集团研发的隧道智能机器人衬砌台车凭借6项核心创新功能斩获一等奖,该设备已在全国10余个隧道工程应用,施工效率提升30%以上。

 

在绿色交通与产业融合领域,委员会主导的示范项目展现出显著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图为交能融合项目现场】

 

中国能建枣菏高速交能融合项目凭借124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及“源网荷储”系统,成为全国单条高速新能源装机最大案例,年均减排二氧化碳7万吨,荣获交通产业转型升级金奖。

【图为2025交能融合产业创新大会暨第二届电气化公路技术论坛现场】

 

2025年与华为联合主办的电气化公路论坛,首次系统提出“交通能源互联网”概念,推动光伏路面、智能充电桩等技术在广东、上海等地的试点应用,为智慧交通提供了可复制的商业化路径。

 

人才培育体系持续完善,形成了“个人-团队-产业”的金字塔式培养模式。

 

2025年首届“茅以升卓越道路工程师”评选中,51名获奖者与45支创新团队脱颖而出,其中公发集团“西北寒旱区公路观测团队”建立的野外科学观测网络,为“一带一路”沿线极端气候道路建设提供了7项核心技术参数,相关成果纳入3部地方标准。

【图为第二届长大桥梁绿色低碳与智能建造技术研讨会暨G3铜陵池州长江公铁大桥观摩会】

 

委员会联合中铁大桥局等单位举办的技术研讨会,年均吸引30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等行业领军人物的前沿报告,直接推动了12项智能建造技术的工程转化。

 

从桥梁智能建造到寒旱区工程技术,从固废循环利用到交能融合创新,委员会近年来累计推动89项新技术落地应用,带动行业投资超50亿元,其构建的“赛事孵化-论坛交流-示范推广”模式,已成为交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引擎,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与人才支撑。

 

会议核心价值: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图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公路基础设施智能建管养前沿技术论坛】

 

作为我国公路绿色建养领域的首次专项盛会,本次交流会以“问题导向、成果转化、务实高效”为原则,构建起政策解读、技术交流、成果展示、实地考察“四位一体”的交流平台。茅以升科教基金会道路交通委员会作为主办单位之一,长期致力于交通科技成果转化,其举办的“全国交通工程建设工业化创新与应用大赛”已涌现出 66项获奖技术成果,其中多项固废利用技术将在本次会议中进行现场展示。拥有40余年历史的山东公路学会,作为山东省最具权威性的公路交通学术团体,将组织省内地市的公路管理部门代表参会,带来地方实践经验与技术需求。

 

会议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

 

其一,政策与实践的精准对接。交通运输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将解读“固废资源化试点”验收标准与“十四五”收官考核要求,帮助地方交通部门明确技术升级路径。相关团队将分享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获得政策补贴,为参会者提供“政策落地施工图”。

 

其二,前沿技术的全景展示。会议将系统呈现固废基低碳发泡材料、磷石膏路基处理、旧料再生一体化等多项突破性技术,其中多项技术经试点验证可使固废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碳排放降低30%。

 

其三,市场需求的高效匹配。来自全国20余个省份的公路建设集团将现场发布固废利用技术需求清单,涵盖从设计咨询到施工养护的全产业链,为技术持有方与应用方搭建直接对接通道。

 

议程亮点: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

本次交流会采用“1+2+1”的议程架构(1天报到+ 2大主题板块+1天实地考察),实现从理论创新到工程实践的全链条覆盖。8月29日的活动将分时段聚焦核心内容:

 

上午的开幕式及主旨报告环节,将带来行业前沿趋势分析,交通运输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解读最新政策导向,为参会者把握行业发展方向提供权威指引。同步开放的成果展示区,集中呈现固废资源化利用及沥青路面新材料、新技术成果,如磷石膏路基处理技术实物样品、低能耗改性沥青应用案例等,让参会者直观感受技术创新魅力。

 

下午的平行论坛形成差异化探讨格局:高性能路用材料可持续发展论坛中,专家将分享玄武岩纤维改性沥青混合料研发成果,及企业低碳水泥应用案例,从材料创新角度破解路用性能与低碳发展的平衡难题;绿色低碳及固废应用成果交流会则通过相关示范工程经验,结合青岛科研院所的光伏路面复合系统研究,搭建技术实践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桥梁。

 

8月30日的实地考察将走访青岛具有代表性的公路工程现场,集中呈现固废利用与路面新技术的实践成果。通过实地观摩,参会者可直观了解固废在公路工程中的转化应用,以及各类路面新技术的实际落地情况,感受绿色化与智能化技术在公路建设养护中的协同效应。

 

会议基本信息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交汇点,这场聚焦绿色公路建养的行业盛会,不仅是技术成果的展示台,更是产业协同的孵化器。无论您是寻求政策解读的管理者、技术突破的研发者,还是市场拓展的企业家,都将在本次交流会上找到破解发展难题的钥匙。8月的青岛,让我们共同开启公路行业绿色转型的新征程,以技术创新推动“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的跨越,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交通基石。

编辑:连萌

审核:孙英利